6月15日上午,由四川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四川省教育厅指导,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发展·高峰论坛”暨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2017年学术研讨会在我校多功能会议厅举行。来自省内外高校、研究院所的嘉宾和我校师生代表共计240余人参加了论坛。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院长、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院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罗晓东在致辞中向莅临会议的嘉宾、专家、学者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和崇高的敬意。他指出,在国家出台一系列相关文件大力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形势下,如何将宝贵的非遗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创造和文化产业优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作为全国第一所独立设置的文化产业类高校,积极参与到非遗的保护、传承实践中,走在非遗科学研究、创新发展的前沿,促进非遗的活态利用,是我们责无旁贷的义务。此次论坛必定能为我校提升非遗人才培养质量、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创新发展能力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也有助于中心加快科学发展,进一步提升学术影响力,服务文化强省建设。
省社科联规划评奖办主任黄兵在讲话中表示,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研究力量,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重要阵地、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近年来,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在非遗人才培养、传播与推广、社会服务等方面做出了明显的成绩,此次论坛以落户在学校的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文化产业发展中心为平台,为大家提供了沟通与学习的机会,充分展示出学校作为文化产业类高校所秉持的追求卓越、求实创新的学术精神,体现了中心为提高四川文化产业竞争力所提供的强劲智力支持与人才聚合作用。
论坛上,中山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主任宋俊华以“‘非遗’的活化利用”为题,结合国内外的鲜活案例分析了“非遗”活化利用的内涵与依据、特点与趋势、问题与对策。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刘禹以“以未来信息技术传承非遗文化”为切入点,生动解读了互动投影、3D GIS、自然人机交互技术、跨媒介投显集成技术等前沿技术对传统戏剧等艺术传承带来的巨大影响。古来集美民艺馆创始人兼CEO巩强从非遗保护中存在五大问题,当今非遗保护的六大群体等方面谈了在当代做好非遗传承和保护的路径。我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院副院长陈思琦结合丰富实例从“非遗通识课程—非遗融合课程—非遗推广课程”,“匠师集力、四维联合的特色人才培养路径”,“非遗文创、非遗+科技、非遗双创实现活态传承”三个方面梳理了近年来我校非遗传承与创新实践的探索。
本次论坛由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李明泉担任学术主持,他结合每位专家的演讲围绕非遗保护与传承给予了精彩的点评。最后,他高度评价了此次高峰论坛,他认为这次论坛从不同维度阐释、宣传并推广了非遗的活态传承,是一场高规格、高质量、高品位,凝聚思想性和冲击力的盛会。
此次论坛是学校和中心结合当前国家文化产业发展战略部署与文化产业研究热点,立足四川省情和我校示范建设成果而举行,同时也是我校参展第六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的系列活动之一。省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和业界精英齐聚一堂,深入研讨非遗传承和发展,不仅为政府、研究机构、行业企业、学校提供了沟通与学习的广阔平台,也将为推动四川乃至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科研处 马云鹤/文 大学生记者团/图